上海博物馆(东馆)石雕:穿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2024年10月30日离开深圳之前,一位好朋友特意对笔者说:去上海,一定要去今年才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很值得一看。


笔者对朋友说此行上海时间很短,未必有时间。如果有时间一定去看看。

朋友特意强调必看的展馆“雕塑馆、玉器馆、青铜器馆”。


2024年10月31日结束上海石材协会的《建筑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评审,11月1日下午返回深圳的那天,笔者顶着台风,冒着大雨在参观完了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之后,又赶赴到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


1~图3上海博物馆(东馆)花岗石装饰的幕墙。虽然石材色差很大,但这才是天然石材的本色,自然、古朴、魅力四射而又永恒!


图片

1

图片

2


3上海博物馆(东馆)室内大厅石材,虽然石材色差很大,纹理也迥异,如果把这种色差大,纹理迥异的石材应用在商务写字楼、星级宾馆内可能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把这种风格的石材应用在博物馆这种场所就很适合,很贴切了。也就是说石材的应用要遵循“适材适用”的原则,把它应用在恰当的场所里可以创造适合环境气氛的环境艺术美,如果应用在了错误的场所里,就会被视为“视觉垃圾”,毫无环境艺术之美而言了。笔者认为上海博物馆(东馆)里的这种风格迥异的花岗石就应用得很好,使这种色差大,且有大面积黑斑的石材得到了其充分发挥,展示了其自然之美!


图片

3


当笔者看到上海博物馆(东馆)图4的螺旋型造型时,惊讶于它的造型独特,螺旋上升的气势,这种造型设计者肯定有其深奥的意义,预示着某种拼搏向上的精神。图4的螺旋曲线造型建设难度大,但大气、豪放!

图片

4

图片

5


笔者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在博物馆里参观2个小时,因此笔者首先参观的是中国古代雕塑馆。

走进中国古代雕塑馆,全罗马洞石装饰,古朴自然,很适合中国古代雕塑馆的环境。

图片

6                       图7


上海博物馆(东馆)里展出了大量的画像石。

画像石古人创造的一种在石头上雕刻各种图像的石雕刻制品。出于墓室的实用与装饰的需要,为祭祀鬼神,安慰亡灵,权贵命工匠在石头上雕刻各种图像,以此来表示孝悌之心,一种融合雕塑与绘画为一体的艺术—画像石与画像砖出现了。这种在石头表面上用线雕刻手法为主完成的雕刻图案,被称为“画像石”。画像石是石祠的艺术,主要盛行于东汉,最迟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


画像石表现题材主要三大类:

第一类为神仙灵异。描绘的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山海神灵、奇禽野兽、风伯雨师等神仙灵异;

第二类历史故事。常见历史人物有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文王、武王等;

第三类这社会生活。大多为车骑出行、楼阁人物、庖厨宴饮、乐舞百戏、胡汉战争、狩猎农事;


谈到画像石时,东汉的画像石是抹不开的。东汉时期建造建筑墓祠墓室之风盛行。南阳的汉画像石多装饰在墓内的门、门楣、立柱、前室和主室的墙壁上,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神话传说、舞乐杂技、车骑出行、宴饮狩猎、天文星象、动物飞鸟等。


8“羊首纹画像石”,雕刻于东汉(公元25-220年)。画像石居中高浮雕双角卷曲的羊头,头向两侧朝内弯曲,卷曲的双角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显得比头还大,显然雕刻者这样雕刻一定有其内在含义,很难理解其中寓义理解。从羊的表情看这是头很温驯的羊“羊”通“祥”,取吉祥之意。羊头两侧雕刻相向的对鸟。对鸟左侧刻一引颈俯首的龙,右侧刻一羽人戏弄有翼兽。外围三层边框内刻垂帐纹、菱格纹、水波纹。这幅羊首纹画像石虽然采用线雕刻手法,雕刻深度很浅,历经近2000年了羊的神情依旧。此画像石源自山东济南或周边地区的东汉中晚期画像石墓,为墓门上的门楣。


图片

8


9拜谒、庖厨、骑从画像石,雕刻于东汉(公元25-220年)画像石分为三层。第一层上方八位宾客跽坐,面向左侧拜谒墓主人。第二层为庖厨图,左侧下方一人在灶台烧火,灶台上方悬挂烟熏的禽、肉,中间两人处理食材,右侧一人在进中取水,上方一鹅,一犬回首而视。第四层为四人骑马出行图。笔者钦佩该幅雕刻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并把他的想像与社会生活现实结合起来,创作这幅有深厚生活气息的雕刻作品。


图片

9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两汉向南北朝的过渡时期。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雕塑的第一个繁荣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及各政权的国都周边出现了众多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与石窟寺造像多为高浮雕不同,这一时期也制作了大量圆雕作品及铸铜佛教造像、近似士大夫着装的“褒衣博博带”式佛像。陵墓石刻与工艺雕塑在继承汉传统的基础上,多与外来文化产生互动,交流与融合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


10王龙生等石造像碑以线刻为主的手法勾勒人物、动物造型。虽然线刻深度浅,但却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画像石记录是当时社会历史,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通过凝视、观察画像石,就如阅读一本历史书籍,了解画像石所反映的时代的面貌,大众的生活。


图片

10                  图11


笔者把图10依上中下的顺序截成四份图大致阐述图10所反映的内容。

10-1笔者百看不知其义,为何中间那只脚这样雕刻,左右两人的下半身服饰雕刻成羽毛形状?虽然人物雕刻得很粗犷,但神态各异;

10-2描绘四人打着华盖出游或巡视。

10-3笔者学识浅陋,不解其义,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10-4刻画了一对调皮的老虎在嬉戏玩耍,非常逗人,很有趣!下面的图案似乎像表达与什么东西,或与风浪做搏斗的场景。

10-5因为雕刻时间久了,图片左半部分可能不完整,难以理解画面表达的意思。从人物右手动作看,好像举着什么东西在做事情;图右半部分驾着马车出游或巡视的情况。从马埋头奋蹄的情况看似乎已经疲劳至极了!

图片

10-1                 图10-2

图片

10-3              图10-4

图片

10-5


白石佛像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盛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均是在这个时代修建的。魏晋南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雕刻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北魏白石造像多出自河北曲阳、定州、邯郸境内,属于北齐定州、国都邺城及周边。佛像头部较大,上身修长,整体雕刻几何化。

图片

12

       

13佛像雕刻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维妙维肖,丰润的脸庞,面若莲花的微笑,慈眉善目,表达了菩萨藐视世间一切困境的信心;菩萨背后的火焰莲花雕刻精致、体现雕刻工匠的精湛的技艺。


14聂氏邑义六十余人四面石像:石像四面上部各开一龛,供奉三像一菩萨,下方长方形小龛雕刻佛像四身,四面共十六身。根据题刻“王子像主”可知,表现的是《妙法莲花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十六王子出家的成佛故事。下方锲刻造像发愿文,记录此像是聂氏邑义六十余人发愿建造的。邑义是古代民间自发组织的佛教信仰团体,多由地缘的血缘关系相近的人组成。

图片

13                    图14


15石狮雕刻,北朝文物(公元386-公元589年)。当笔者看到这件石狮雕刻石,忍不住笑了。胖敦敦的身躯,健壮短小的前腿,凸起的双眼珠,血喷的大嘴,狮子愤怒的神态被雕刻得维妙维肖。


16石虎雕刻,呲牙咧嘴,怒发冲冠的形象,雕刻得神灵活现的。千年以前的雕刻工匠水平实在高,只用寥寥数笔就把老虎的形象塑造出来了。

图片

15                              图16

图片

17


18与图19都可以说是佛造像的精品之作。既有体态丰满,又有体态纤细的佛像造型,佛像表情各具特色,均不相同。最有趣的是佛像下笑脸盈盈的一对狮子,没人任何凶残之像,顽皮、可爱、滑稽。

图片

18                   图19


20佛龛造像。

21石千佛造像碑,北周(公元557-581年)造像碑满布坐于佛龛内的小型千佛,在碑下正背两面各有一大龛,主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佛与希弥勒菩萨,均胁侍两弟子、两菩萨、两力士。整个造像碑表现了佛法的延续与无穷尽。碑上造像粗短、圆润,为典型有北周风格。

图片

20                          图21


唐朝的雕塑:唐代的佛教造像,主要有石窟寺中的石雕和泥塑、摩崖大像和造像龛,寺庙内供养的石雕和金铜造像及石质经幢的雕刻等。唐代盛兴佛教,因此佛教造像的雕刻普遍,数量很多。

图片

22                     图23


24这尊菩萨像是主尊佛像和众协侍组像中的一件,即位于佛像下方的的供养菩萨。此像源自玄宗时期的长安,以大理石细腻材质,充分展示肌肤柔软弹性的质感,是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读者君注意看图24菩萨的两支胳膊,竟然是断裂的,是雕刻师有意为之,还是因为年代久远保管不善导致的?这尊菩萨像笔者只嫌知识贫乏,根本读不懂这尊菩萨像的内含。笔者相信石材行业除雕刻大师外,能读懂图24雕刻意义的人微乎其微。


25无首、无臂佛像上身丰满,下身苗条。为何图24、图25会有这样的无臂、无首佛像呢?笔者搜索了有关的资料证实确实存在这种佛像。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长安佛韵”展厅里,也有一位“断臂女神”,图26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长安佛韵”展厅里的断臂女神。是一件汉白玉雕菩萨造像,她亭亭玉立,但是却失去了头部、双臂和双脚;虽然残缺,但是依然美丽无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遐思,人们称之为“东方维纳斯”。令人疑惑的是,这尊佛像出土时就是残破的模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佛教传入中国后,伴随着百姓对菩萨的崇拜,以及佛教宣扬的慈悲对人类的影响,菩萨渐渐变身为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到了唐朝初年,信奉佛教的气氛达到鼎盛,各种佛教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封建社会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开始了一场灭佛运动。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痛绝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武宗下令毁佛,规定长安只能保留4座寺庙,每寺留僧10人,其他寺庙全部摧毁,僧尼皆令还俗,所有废寺铜铸的佛像、钟磬全部销熔铸钱,铁铸的交本州销铸为农具。这一运动持续了五年,直到武宗死后才终止。这两尊残缺的菩萨像也许就是这次灭佛运动的牺牲品和见证者,当然,国内还有不少图24、图25这种无头、断臂佛像。图24断臂佛像与图25这无首、无臂佛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所致的!

图片

24              图25            图26

图片

26                    图27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出自各个朝代的石雕,笔者就如一个文盲,感觉到中华文明中的石雕文明如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的海洋,伫立在每一座石雕像前,根本不明其义,不知所踪,只能在每座雕像前头脑空空、匆匆而过,做一名囫囵吞枣的浅薄者。


梁思成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雕塑源远流长,蔚为壮观。

确实,在中华民族恢弘气势,磅礴的文明面前,任何人都是非常渺小和无知!


作者 | 晏辉


图片